世界上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近期联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最新的《机遇之城2018》报告。报告显示,在除了“北上广深”外的其他26座城市排名中,杭州、武汉、南京、成都、厦门位列前五。
普华永道介绍,《机遇之城2018》对城市观察的维度与变量,源自普华永道全球发布的权威城市研究报告《机遇之都》。《机遇之城》报告作为普华永道对全球城市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发现城市更大的发展潜力。
据悉,《机遇之城2018》从“智力资本和创新”“技术成熟度”“区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与治安”“交通和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文化与居民生活”“经济影响力”“成本”和“宜商环境” 共10个维度57个变量,对30座中国行政与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深入、全面考察。
报告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单独分列进行比较。哈尔滨、沈阳、大连、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太原、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郑州、南京、武汉、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福州、厦门、长沙、珠海、成都、重庆、昆明、贵阳26座城市进行对比。
在这26座城市中,武汉位列第二,延续了2017年的排列次序。在10个维度的排名中,武汉有9个维度的排名位列前六,其中“技术成熟度”维度排名第一。在57个变量的排名中,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技术市场规模、医疗设施上,武汉排26城市中的第一位。
武汉在26座城市中维度排位
武汉“宜商环境”排名升幅最大
“回顾过往五年数据,武汉在技术成熟度方面实现飞跃。”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武汉位列26座城市“技术成熟度”排名第一。
普华永道表示,“技术成熟度”这个维度旨在衡量城市的尖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这一方面,武汉表现突出。涉及的变量排名中,“技术市场规模”排第一,“数字经济”排第二,“互联网+”排第三,“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排第四。
普华永道分析,武汉现有80余所高校,拥有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人,是中部人才高地,由此,在输出技术成交额和吸纳技术成交额方面表现在26城市中居第一,使得武汉“技术市场规模”排第一。
另外,武汉在衡量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的“数字经济”、衡量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技术成熟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反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农业、工业、餐饮、旅游、交通运输、零售电商、金融等各行业结合情况的“互联网+”,都表现突出。
此外,武汉在“宜商环境”排名上升幅度最大。“宜商环境”是从投资者角度考察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此发展的软实力。普华永道统计发现,在10个维度中,武汉市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维度是“宜商环境”。
对比2017年和2018年的报告,可以看到,与2017年排名十一位相比,武汉市2018年“宜商环境”排名位列第六。其中,在“创业便利性”这个变量上,2018年比2017年提升了17位。
普华永道分析,武汉市在“宜商环境”排名上升得益于综合实力的提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变量“创业便利性”,得益于近年来武汉在鼓励企业创新创业方面做出的努力。2017年武汉发布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支持创新创业发展新经济的政策清单》,被称为“新黄金十条”,该政策借鉴了国内外支持创新创业和新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促进了武汉在加强企业创新创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武汉作为中部崛起重要城市的地位。
武汉:“机遇之城”机遇多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国家战略机遇在汉多重叠加
武汉近年来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突出,是一座充满战略机遇的城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聚焦武汉。
一带一路
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18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予以明确,并提到要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分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是当前国家战略,中部地区就处在这两大战略的支点位置,起到承上启下、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中部崛起对中国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有其特殊价值和意义。中国下一步发展将形成新的增长极,武汉会扮演重要角色。”
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4月16日对外发布了这一规划。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将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明确武汉作为超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分析说,武汉的前景以及武汉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中国之于世界,充满活力、潜力无限,拥有巨大的赶超空间。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于2015年9月7日对外发布,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按方案,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为改革试验区域,担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
张燕生说:“中国下一步发展将形成新的增长极,武汉会扮演重要角色。”武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最密集,大学生和最富创造力的年轻人数量多,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应该发挥比现在更大的作用。创新引领对武汉来讲,今后的潜力和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
2017年4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落子光谷,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武汉正式担负起开放尖兵的国家重任。从自贸区在上海首设,经两次扩容,国家将武汉等内陆城市直接推向开放最前沿。
有人士分析,自贸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比作武汉发展的“盾构机”,“如果说‘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打开了东西双向开放通道,那么自贸区的挂牌,是从制度创新的深度方面,给湖北、武汉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三大国家战略从广度和深度上,利好湖北、武汉发展。”
人才“磁场城市”、新民营经济集聚地
武汉主动创新作为创造城市新机遇
近年,武汉大力倡导新民营经济并提出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叫响“校友经济”,将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全面推进“资智聚汉四大工程”……
拼搏赶超,创新作为,武汉带来了时代新机遇——
去年,武汉发布《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试行)》16条,举办新民营经济招商大会上海市浙江商会专场、闽粤港专场、通用航空专场、全球温商专场、世界500强与全球知名外企招商大会外资商会专场、中法生态城专场、国际友城专场等。这些吸引了马云、许家印、雷军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民营企业家来汉洽谈,投资武汉。
在全国率先成立招才局,统筹全市人才工作职能、政策、资金、力量,最大限度地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双招双引”有机融合,成为城市发展的“双引擎”。这些引来巴里·马歇尔、达尼埃尔·谢赫特曼、阿龙·切哈诺沃等6位诺贝尔奖得主“扎根”武汉。
武汉以实际行动留下百万大学生,实行大学生落户与就业创业政策全脱钩,大学生落户零门槛; 提供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争取“让更多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建设“长江青年城”,打造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的典范样本。
一年间,30.1万名大学生留汉创业,新增落户大学生14.2万人。
今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马云等企业家来汉,与武汉长江新城管委会签订合作意向协议,双方合力打造“中国新民营经济创新区”,抢抓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促进最前沿科技的产业化,投资新型民营经济实体,培育未来世界级企业。
去年武汉综合施策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被列为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中发现的地方典型经验做法。
当年底,国家发改委评价:武汉市推出“创业主体新、产业领域新、发展动力新、融资方式新、集聚格局新、商业模式新、市场需求新、治理结构新”为内涵的新民营经济发展理念和“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等战略举措创新性强、成效明显,具有典型推广意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表示:“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资源的集约和高效利用,促进了创新,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为人们提供改变命运际遇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机遇之城”是由为这座城市辛劳付出的人们所建造,他们也必将享有机遇带来的红利。
从教育之都到设计之都
产业动能转换孕育城市“智造”机遇
近年, 武汉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陆续萌发、一批高新技术就地转化、数十万人才汇聚武汉……武汉经济发展由快变强,产业新旧动能持续转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武汉孕育着巨大的“智造”机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拥有地理优势的武汉,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3500年历史的盘龙城遗址和距今2000多年历史、有 “孕育元、明、清三朝鄂东文人的摇篮”之称的问津书院均坐落于此。清末洋务运动,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经济发展,使武汉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这座曾经以重工业引领的中部城市,在成为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之后,正进行着一场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
在武钢与宝钢完成重组近一年,武汉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武汉造”强势崛起。
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武汉的“智造”机遇越来越明朗——
历经近30年科技与产业浪潮洗礼,以“中国光谷”闻名的东湖高新区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继“教育之城”“枢纽之城”等之后,武汉又不断戴上更多靓丽的桂冠:“中国车都”“建桥之都”“中部医都”“设计之都”……
美国著名杂志《外交政策》预评2025年全球最具活力城市,武汉名列全球第11位,与第十位东京、第十二位洛杉矶齐名。
《国家治理周刊》发布对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创新能力评估报告,武汉综合创新能力排在北京、深圳、上海之后,位居第四;《中国新闻周刊》发布2017年度“影响中国”人物或机构团队,武汉是“年度创新城市”唯一入选者。
武汉,正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坚持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主动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和国内重要的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未来,武汉也将围绕这三大重点领域,构建 “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
武汉在26座城市中变量排位
分析排行上升较快的有:
·“宜商环境”则从2017年的第11名跃至2018年第6名,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变量是“创业便利性”,上升了17位。
·中等职业规模升四位,位列第一。
·轨道交通覆盖上升三位,升列第三。